您的位置: 主页 > 活动反馈 > 营员留言 > 学习

人生哲学——充满辩证法

 2022-06-27 大劳 

谈及人生哲学,我感觉自己是十足的门外汉。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相关的思考,一谈及人生的目的、意义之类的话题,我是毫无主见的。夏令营为我提供了学习该方面内容的契机,我开始初步了解怎样活才算是更有价值的人生。

有一个现象在夏令营中曾被提及:有些人外表光鲜亮丽,物质生活条件富足,或者是平平淡淡、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过完一生,但在旁人看来却十分羡慕这样的生活,以为这样的生命才不是虚度的,是幸福的一生。

我也是这样想,不仅看见物质条件极其优渥的人会心生艳羡,而且还对人家劈柴喂马、粗衣淡食的生活着迷。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存在吗?或者这样的幸福真的长久?一位同学曾说:“你觉得活得不错的人,他们未必活得不错。”结合这段时间的经历反思,我发现他确实说得不错。物质条件只是客观条件的一种,它对于帮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并无直接作用。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中国古代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两弹一星”这样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伟大奇迹的例子。他们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正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所以做事充满干劲。

5-1.jpg

竺可桢先生在《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一文中提出了两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放到这里来进行思索:“第一,到浙大(大学)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是这样回答的:第一,来大学是因为自己有能力上大学,上大学学习便是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认识更多朋友;第二,大学后自己应该保持正直乐观的态度,在满足自身家庭物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是我很笼统,但是合乎自己心意的回答。那么竺可桢先生是这么总结的:”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于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不愧是著名教育学家,一语道破天机。

关于培养怎样的人生观,我还有些自己的思考。竺可桢先生指出由于中国传统享福哲学的影响,普通人意象中的天堂便是一个不劳而获的世界,而这导致很多旧社会的中国人精神上的消极与懈怠。竺先生提出,在那个时代我们应该以享福为可耻,以自食其力为光荣,这样才能保证让积贫积弱的中国避免被蚕食。但是我认为这样说不是很全面。就像夏令营中所倡导的“人人为我”与“我为人人”是辩证统一的,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也是对等的关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会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形成良好的风尚。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诸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反过来,总是在想“我帮助别人,谁来帮助我”的人,他们常常感到迷茫。我认为自己身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毛病,例如最好的都想先留给自己。我设想的改变方法是先什么都别想,先做就好了,尝到了帮助他人之后的精神酬赏便会喜欢上这种感觉,然后便能逐步培养起这样的习惯。

5-2.jpg

哲学作为观与方法论的集合,需要结合实际学习,不能够过于抽象。如何实践?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很多道理十分简单,但是知易行难。为了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可能不得不借助于“刻意”二字,改造思想对于被改造者常常是不舒服的一件事,但是我希望自己多体验这种“阵痛感”,努力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增加人生阅历,争取早日形成内外统一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

修行始于刻意,正果成于刻意的休眠。改造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不断丰富内心世界便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