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2022年7月12日上午,受走正道行远路云夏令营组委会的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聂锦芳做了一场题为《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路径——以“巴黎手稿”为例》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中,聂锦芳通过对原始文稿的考证梳理和分析“巴黎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和对资本的批判,同时借此阐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路径。
01 讲座回顾
(讲座内容精选)
聂锦芳首先强调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必要性。他主要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文本文献、历史(包括思想发展史和社会运动史)、原理和现实化。聂锦芳认为,中国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倾向于原理和现实化(包括中国化)的研究,而对马克思文本文献和历史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前者并没有完全以后者为基础。而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家、理论家,在他5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大部分著作的形态是手稿和过程稿,最终定型并发表的作品占比不到其著述的三分之一。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发挥其当代价值,离不开对马克思的文本文献和思想的深入研究。只有进入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并沿着他理论探索的路径走一遍,才能够了解其思想中的复杂性。因此,聂锦芳强调,把握、学习马克思的著述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首要任务和基本功夫。
聂锦芳重点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文献还原、思想阐明、思想史透视和当代价值评判。他谈到,“巴黎手稿”是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关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评注(简称“穆勒评注”)两部分组成。与摘录抄写同时代人或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巴黎笔记”不同,“巴黎手稿”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观点,并且还引用了笔记中的材料来论证其观点。
聂锦芳指出,通过考证原始手稿发现,马克思对三种收入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并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从整体的、互相影响的角度考量每一种收入形式。马克思的思考触及到了社会的整体结构,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的社会总体批判。从社会的“收入形式”入手探讨,马克思认识到支配资本主义社会最为重要的力量其实就是资本,同时,他认识到他所处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有人都被异化了——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相异化,乃至人同人相异化。此外,引入“异化”之后,马克思的分析就由社会的活动、产品、现象方面深入到社会的结构关系。由此,马克思从古典经济学的议题出发,而又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异化”,聂锦芳强调,不应该仅仅从词源学的角度去思考马克思所提的异化问题,而应当回到文本所探究的社会问题中去研究。文本研究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对文本实际状况做出分析,使思想解读奠基在马克思真实的文献的基础之上。
“巴黎手稿”进一步探讨了异化的来源问题,即异化和私有财产之间是什么关系。聂锦芳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异化实际上是人的本性中的一个根源性问题,即人的活动和行为的后果与其愿望之间不匹配甚至相敌对,体现了人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艰辛的谋生活动加入更为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私有制,私有制又扩大了异化的范围和程度。
关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特点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丰富性。聂锦芳指出,“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成果,对马克思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于资本的本质及其双重效应,一方面原始积累、雇佣劳动制度和经济危机等是其主要症结和弊端,另一方面资本改变了人类的时间—空间观、发展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力以及孕育出新社会的因素,这些有其“文明”价值。聂锦芳认为,对于异化和资本的批判,必然的逻辑发展就是未来要建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其中最重要也最有启发意义的一条是,共产主义不能仅以物质化的维度来衡量,现代性观念和文明素养的培育更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和准则。因为共产主义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建构。
聂锦芳强调,“巴黎手稿”的影响是深远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后来多种形态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关联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在全球化时代、网络虚拟时代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为严重和深入了,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聂锦芳谈到,在他3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对马克思本人的著述和思想的研读,并且到现在也没有穷尽之感,相反始终觉得这一方面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他谈到,一旦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就必须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首先对马克思原始著述的情况、写作过程、思想演变等加以考辨。只有依靠严格而系统的学术训练,才有可能准确而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报告的尾声,聂锦芳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从学术研究的基础出发,认真研究和阅读马克思著述,更好地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这场报告使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受益匪浅,深刻认识到回归文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路径,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同学们表示未来要多读经典原著,更加重视对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研究,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02 营员感想
精彩感想一:
老师向我们讲述了马克思的“巴黎手稿”的组成以及创作的历史经历,并且论证了马克思之后的著作《资本论》等与“巴黎手稿”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巴黎手稿”的内容是他之后著作的观点的由来与论据。如果没有他在这段时间的摘录与思考,那么他之后的著作可能深度没那么深,或者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基础。
精彩感想二:
文本研究应当包括前后连续、逐渐深入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个步骤: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而目前在很多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过度依靠版本考证而不去深入进行思想研究的问题。单纯根据作品的某几点小的论断进行概括和提炼,会导致对思想研究不深入。“巴黎手稿”的思想提炼即是如此。“巴黎手稿”本身实际上是由不连续写作的手稿拼合而成的,而且还有部分资料的缺失。分析时没有考虑周全马克思写下手稿的实际环境状况,就将“异化劳动”的观点提升为此文的核心观点是欠妥的、不全面的。马克思生前公开发表的论著只是他全部论著的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单从成型的论著中思考、概括马克思的思想是方便的,但很有可能是不可靠的。
文本研究还应当注意不仅要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实中的运用,还应当站在足够高的角度从世界范围来解读,这样会更加全面。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研究还存在弊端,及时地反思当今时代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结合,才能对文本思想理解得更加深刻,对实践作出正确指导。
精彩感想三:
马克思做研究是为了真理,而不重视为自己带来什么名利,因此在书籍撰写完成之后依然保持研究思考,留下大量记载其观点的笔记。这些笔记反映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困惑,充满了探索与补充的内容。因此要研究马克思文本单纯研究马克思的观点是远远不够的,重视其笔记中的探索过程更加重要。
“讲座回顾”部分转载来源:《聂锦芳: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路径——以“巴黎手稿”为例》_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