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史告诉人们:人类生活需求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2022年7月22日上午,走正道行远路云夏令营举办了题为《精神生活与审美》的线上讲座,主讲人用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讲述了为什么要谈精神生活与什么是精神生活,并通过理论解读和榜样人物分析阐释了“高尚的理想追求是常态精神生活的前提”。丰富了大家对精神生活和人生幸福的认识,对大家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01 讲座回顾
本次讲座对为什么要谈精神生活、什么是精神生活、高尚的追求是精神生活的核心、提升精神生活的主观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为什么要谈精神生活
习总书记说“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必然包括精神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生活还是美好生活的核心。“发展不平衡”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近些年来,抑郁症的患者人数增长率已明显高于人口增长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空心病”现象,虚无主义泛滥。所以,谈精神生活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具有显著的人生幸福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徐凯文教授首次在演讲中提出“空心病”概念)
二、什么是精神生活
《社会学词典》解释精神生活,是指一定社会人们的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为了更好地理解,主讲人把人在其中能获得心理层次幸福体验的活动叫做精神生活,并且通过阐释幸福的层次来讲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幸福是个笼统的概念,幸福有:快感、舒适(生理)、惬意(生理-心理)、愉快、喜悦、悠闲(心理感性层次)、自豪、自信、昂扬(心理的知性层次)、崇高、审美(心理的理性层次)等;我们看幸福是可以从生理、生理-心理、心理的感性、知性、理性逐级上升的。越往上走,幸福的丰富程度、时空跨度、细腻程度、美妙程度逐级提升,动物性越来越弱,社会性越来越强。
主讲人指出,精神生活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够带来幸福,但是幸福层次不同。精神生活具有丰富性,有黛玉葬花的悲伤哀婉、有岳飞吟诵《满江红》的悲愤、有红旗渠的那些开创者们劳动的豪迈、有新中国建设者与天地人我奋斗的自信……
精神生活具有享受无限性,当我们建构的意义世界越宏大、越辉煌,时空跨度越大,则体会到的精神幸福就越强烈、越持久、越美妙。同时,精神生活有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共享性、与真善美的一致性。
最后,主讲人举例说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审美理想。与其他美食视频相比,“日食记”和李子柒的视频更能给人一种自由感、享受感,一种“诗意的栖居”,在学习美食制作和手工的基础之上,带来审美的体验,让忙碌的人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三、如何形成常态精神生活
如何让高水平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心理常态呢?主讲人指出,能够形成心理常态的,也就是对“人这辈子到底要追求什么”的具体回答。高尚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是人的群体趋利避害本能的外化,也是善的体现,在这种追求中蕴含着人的高级幸福——意义感、希望感、自豪感乃至崇高感。一旦树立了这样的人生追求,会感觉人生特别带劲儿、心里舒坦、东风浩荡,有强大的动力去提升自己。
主讲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高尚的理想追求是常态精神生活的前提。被卷、躺平、摆烂、佛系、打工人等广泛流行的词汇透露着人们诸多的疲惫、辛酸与无奈。而拥有高尚的理想追求的生活则不同。钱伟长以历史和国文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又因为“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张桂梅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他们都拥有着充盈的精神生活。
四、提升自己精神生活的主观条件,增强人生幸福的能力
主讲人提到,我们能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感悟榜样,形成对于活法的审美。活法审美意象一旦形成,就会使人不自觉地产生对理想活法的向往,产生“像他那样活真幸福、真带劲、真美好”的感受。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张伯礼临危受命,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被授予“人民英雄”称号;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步履蹒跚却坚持为患者多赢一秒。他说:“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为什么不能让我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愿我能用残缺的身体燃烧出微弱之光,疗愈世间的伤痛。”
最后,主讲人提出几点提高精神生活主观条件的建议。首先,应该让长期、系统的学思践悟成为常态。接着,核心是搞明白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在这过程中,需要学会感悟英雄、榜样的活法,并且心态上不能操之过急,可先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师、法、友”的小环境,进而不断突破“小我”,建立“大我”。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通过本次讲座,主讲人希望大家都能树立理想信念,过好精神生活。
02 营员感想
精彩感想一:
以往经常听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些词汇,但没有认真思考过精神生活到底指的是什么,今天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主讲人首先带我们感悟了一下什么是精神生活。《红楼梦》中,宝玉托晴雯送旧帕给黛玉,黛玉解宝玉之意后,短短一瞬间,她的心情一共经历了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五个阶段,柔肠百转,神魂驰荡,享尽爱情的滋味;《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歌词“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还有毛主席的《满江红》等都尽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激情澎湃、豪情快慰;《让子弹飞》的结尾,一曲《太阳照常升起》留下浓浓的悲壮感,展现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悲壮。
精神生活具有享受无限性,相当部分的精神生活可以独立于物质生活。“身在北上广,心中有雪山,我的这颗心,我想让它宁静就宁静,我想让它奔腾就奔腾。”有没有去旅游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丰富,主观条件的富足。
营员感想二:
主讲人提到的“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感悟榜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我们对榜样的活法进行审美,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像他那样生活真带劲、真美好、真幸福”的感受。我第一次看林俊德院士视频的时候就产生这样的感觉,林院士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坚持工作。他已经连坐姿都无法保持了,但一心一意整理电脑中的资料。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核事业,献给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看到视频时我的心中也感受到了强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如果一辈子能像林院士那样,投入地做成一件事,那有多美好呀!
讲座中还说到了张定宇医生的事迹。张定宇虽身患渐冻症,但依然舍生忘死,带领处于“风暴之眼”的金银潭医院出色地完成了抗疫工作。也许有人会说,就剩3-5年时光了,张定宇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为什么不辞掉工作好好玩一玩呢?作为一个身患重病的人,他确实可以这么做,别人也没法苛责他什么。而张定宇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怎么不幸,而是觉得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付出得还不够,他增加的是生命的宽度和生活的幸福程度。
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人民英雄们的活法,发自内心向他们学习,也终能成为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