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李文放同志的诞辰已有百年,再次回望这位八路军女战士滔滔的一生,不禁为她无限深沉的家国情怀所动容。《灿烂如夏花:一位八路军女战士的传奇人生》是杜之祥编著、由李文放个人回忆进行整理的传记,泰戈尔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穿越一百多年的岁月,为李文放的肖像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贾雪阳将军是李文放女士的儿子,这位在毛主席纪念堂弯低腰身的将军,终生践行并捍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2023好人盛典”中,贾雪阳将军指出:社会呼吁我们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光和热。看完李文放的事迹,我们更能理解贾雪阳将军的奉献一生的信念所在。
一、德不孤,必有邻
李德英(后改名李文放)舍命抗婚,跳下万人坑的时候,年仅13岁。当罗专员用政治威逼、经济压榨等方式来向李家逼婚的时候,李德英坚决不从,“莫说她姓罗是专员的儿子,就是省长的少爷、中央要员的公子,也休想动我!哪怕是天王老子,要想用什么‘媒妁之言’的锁链来套住我的脚,一千个不行!一万个办不到!”李德英从小就不慕名利,深知自己正处于读书求上进的好时机,不愿早婚更不愿意被逼婚。面对逼迫势力锵有力地喊出“不自由,毋宁死”,尽管罗家百般刁难、诡计多端,李德英仍绞尽脑汁“过五关、斩六将”,在抗婚被捕、法庭斗法之后,跋涉六七百里来到重庆,寻求到去陕北延安找共产党求解放的路径,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舍命抗婚的过程中,李德英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好友李文衔和她的哥哥在李德英抗婚被抓后,“专门到李家看望德英,赞扬她反封建的精神,鼓励她抗婚到底”,同时为她出走重庆出谋划策。当德英知道李达生为自己吃官司后,心急如焚从重庆赶回万县做证,“李德英把法庭当战场,向审判席上的法官及旁听席上的众多老百姓,慷慨激昂指斥万县专署专员及其子的强聘罪行,并陈述自己如何为争自由舍命抗婚。”法庭最终公正处置,还了李达生清白,旁听席上不断响起热烈的欢呼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当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坚持正义和真理的一方最终会和人民站在一起。
德不孤,必有邻。 25年之后,李文放去往香港做商界知名人士贺衡夫的统战工作,她朝气蓬勃、善解人意的个性和爱国忧民、嫉恶如仇的品性在这次团结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解放初期,贺衡夫推动武汉工商界购买胜利折实公债389万份,捐助社会救济款23亿元,在抗美援朝中,除组织捐献慰问金23亿元,还组织捐献战斗机44架,折合661亿元,为革命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革命的吹号手
李德英在报考八路军护士大队的时候,年仅14岁。她受《莱茵报》的影响改名莱茵,此时“她脸上已完全没有了同龄小女娃娃的稚嫩,浑身充满朝气,一言一行,都显现出有理想有抱负,‘要以天下为己任’那类热血青年的青春活力。”莱茵此时就已立志要当报人办报纸,伸张正义,揭露黑暗。在奔赴延安的路途中担任前站组,“前站组无事,便跟着宣传组上街去宣传抗日救国”,北上途中,抓住一切机会去宣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女子大学就读时,主动报名了新闻专业。“凡是新闻发生的现场,就是新闻记者的战场!”莱茵将自己在中国女子大学的思想认识和新闻业务的提升,用在了往后的工作生涯中。在抗战后经历通化的武装暴乱,李文放决定将平息这一次暴乱的前前后后写成新闻稿件。为此,她和炮校官兵一起,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一次生死搏斗,深入采访了通化的地方党组织领导,深入采访东北联军民主官兵,并从监狱中了解到策划并组织这场暴乱的大头目——藤田。在平息通化春节反革命武装暴乱的展览之后,《通化日报》便刊登了李文放写的长篇通讯,标题是《穷寇末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藤田实彦自掘坟墓纪实》。“文中将藤田的穷途末路勾画得清清楚楚,并特别指出,一切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最后的归宿都将与藤田一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亡灵殉葬。”后李文放被调往报社做战地记者,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以笔作为投枪,配合主战场,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不同定位的宣传工作中,李文放立足于不同的性质和定位思考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任《哈尔滨公报》主编时,“李文放带领报社同志,坚持党报的正确办报方针,以‘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政策服务,为支援解放战争服务’的办报宗旨,组织了几次‘恢复生产,安定民生,支援解放战争’的重点报道”。在离开炮校去《通化日报》工作时,李文放记录了两年时间炮校如何贯彻“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家立业”的方针,使大炮从无到有,“不仅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炮团,更组建起炮兵纵队,告别了人民军队因无炮而吃尽敌人苦头的时代,并在辽沈战役大决战中,用我们自己的炮发出怒吼。”
三、激情永远燃烧
李文放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每一个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尽情燃烧。“李文放是革命者,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古文字学者、书法家。1946年,当时已随部队挺进东北的李文放,看到日本出版的《秦篆碑法帖大观》,联想到我们的文化国宝被侵略者掠夺的屈辱历史,以当时并不多见的文化自觉,立志要‘复兴儒篆,重书秦碑’,抢救文化国宝以扬国威。解放后,李文放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当时国内研究基本是空白的秦篆研究上。她克服在战争中双耳失聪的痛苦,一有空就扎进图书馆、博物馆,痴迷而执着地查阅资料,研习碑帖。被丈夫笑称为‘三不’——不记人,不记事,不记路的李文放,却清楚而准确地记得,某条篆文资料出自何处,某部典籍藏于哪家图书馆,古代篆书大家的姓名著述,秦七刻石的源流等等,被学界成为‘篆文活字典’。1979年,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文化部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秦篆研究组,李文放成为擎旗领军的不二人选。她带着专家学者白手起家,最终重书秦七刻石,还主编了被称为‘奇书’的《中华篆文大字典》,实现了她‘抢救国宝扬国威’的理想。同时,李文放还在飞白篆书和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不管是在宣传工作、战地工作还是在文化工作上,李文放对人民和事业的忠诚始终如一。她的一生都在歌唱,都在奉献,都在燃烧。
2006年,82岁高龄的李文放重回延安,走过自己青年时革命的道路,往昔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从延安回京后就像充满电加满油,仍计划再大干一场。
“她要去华中——湖南里耶秦简牍发掘地,等待她这位因抢救文化国宝秦篆集补重书秦七碑而名扬中外的专家,去实地考察,好为《秦史》编修,获得更新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她要去华南——福建厦门,首届海峡两岸文化论坛举办在即,正等她这位组委会主任去主持,共商如何为促进祖国统一,献计献策。
她要到西北——延安大学的莘莘学子,正翘首盼望她这位抗大出身、女大深造的知名校友,去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她从延安回北京后就已拟好课题:‘如何树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只争朝夕地为强国富民学好本领。’
她要到中原——河南济源市南勋村,正等待这位当年的女八路今天的老专家,去观光。当年抚育她儿子贾延岩的村子,如今在共产党领导下正在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飞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志如钢、情深似海的女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抗婚离家的那一刻开始,李文放就开启了她发宏愿、立大志的一生。李文放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充盈着她一生冲锋的幸福人生。
注:以上引文均来自《灿烂如夏花——一位八路军女战士的传奇人生》,杜之祥著,海南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