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民之所盼。近年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今年全国两会,围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代表委员们提了哪些提案建议?一起来看——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邹联克:把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表示,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率和自杀率。长期规律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其体内负能量有宣泄的地方,情绪也就相对更加稳定,心理也更加健康和坚强。
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邹联克认为,要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质的突破口,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全面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水平。
如何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邹联克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健康工作的主要举措,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体育课比重,提升体育课质量,保证大课间运动量,推广家庭体育作业,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二是建立学生成长评价机制。建议改革评价机制,增加中考体育成绩比重,把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
三是抓实评议考核。建议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良率、合格率情况以量化指标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测评体系,纳入各省(市)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四是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赛事。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方面的育人功能,推动各地各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深化打造IP校园体育赛事,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五是抓好典型案例宣传。对在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开展特色成果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 樊董伟:建议将体测成绩纳入中高考和大学毕业考试,加强青少年体育精神、意志品质培养
“一个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孩子,才会有清晰的头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发现,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突出,电子产品的普及、课业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因素都导致青少年运动时间减少,随之出现身体机能下降、肥胖、近视、意志力薄弱等,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培养出身心健康、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樊董伟建议,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课质量,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要求,坚持开齐开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持续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要严格落实初中、高中、大学体测制度。”樊董伟表示,要把体育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将体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和大学毕业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享受乐趣、客观公正、统筹结合、分级实施的原则,合理设置项目,规范考试方式,增加分值权重。此外,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有效的体测考试项目,严格把握合格比例。同时,要强化执行力度,学校及上级部门应加强体测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壮其体魄,强其心志,向上的少年,方能创造出向上的中国!”樊董伟表示,尤其要加强青少年体育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一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把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二是以赛促精神。完善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校内比赛、校际比赛、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三是规范体育组织,鼓励发展青少年俱乐部,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旭:建议中小学校能够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旭表示:对于青少年而言,更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建议中小学校能够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多一个体育场馆,也许就少建一个医院。有好的体育运动,它不但培养人良好的健康体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还包括规则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教师 马丹:完善中国特色美育体系,提升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美育浸润行动不是孤立的、单向的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正高级教师马丹看来,现阶段,我国美育体系还存在不足,比如注重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区域差异明显,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未得到有力彰显等。
从课程上看,马丹表示,当前,美育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此外,美育课程评价体系较为简单,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美育素养。
马丹呼吁,创新美育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对此,马丹建议,一是加强美育资源数字化。她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美育资源表现形态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美术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还可以开发智慧美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画像,强化个性定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成长方案,深化育人成效。要着力提升美育教师数字化素养,开展行业背景、技术前瞻、实践应用等相关的教育培训,强化课题研究能力,调动教师主动投入美育资源平台建设。
二是加强实践活动保障。要促进课程设计与教学场景改造融合发展,沉浸式开展美育教育,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此外,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校引进校外社会资源,满足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多样化需求。要在民族地区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聘请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教师,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等,开展民族特色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三是实现浸润渠道多样化。学校应该将美育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要探索跨学科整合,将艺术与文化和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教育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 孟艳:积极探索美育与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补充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从事美育教育工作多年,她表示,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美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亟待提高质量,尤其是美育课程落实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存在把“美育”简化为“艺术教育”的情况,技术性地割裂了美育的整体性,使其碎片化为缺少内在目标关联的“教育孤岛”;美育师资匮乏,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仍存在较大缺口……
“当前,美育教学场域单一,限于课堂、窄于学科、囿于教材,美育教学设计关注文本表面内容,忽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忽略学生的美育生活、社会交流。”孟艳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美育评价的建议较为笼统,学校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竞赛轻普及等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对此,孟艳建议,一要深化改革,加强美育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一方面尊重学生差异,遵循美育规律,完善课程设置。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基础上,推进艺术形式学习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艺术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美育课程体系。
孟艳指出,学校应积极探索美育与全学科融合创新路径,力求通过“大美育”让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之美。要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可以探索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场域衔接、多方式并举的美育教学模式,将美育协同育人理念切实融入教育全过程。
二是强化保障,打造美育教师队伍。孟艳认为,教育部门应大力增加师范类学校艺术专业招生计划,也可创办专门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的艺术师范学校,有计划地培养专业艺术教育师资。同时,各地区应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补充力度,短期可以采取专兼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长远应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按编制保障师资。此外,还应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广泛开展面向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的专题培训和面向艺术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三是改善条件,营造校园美育文化。孟艳表示,小规模学校应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学校应充分配置美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健全美育器材补充机制。要积极营造让学生感受美、发展美、创造美的校园美育空间,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感知艺术的催化剂,使其在现实场景中获得与美交融的真实体验,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与鉴赏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田静:建议将“非遗”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镌刻着独特的审美模式、彰显出民族的美学追求,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在履职过程中,十分关注“非遗”在青少年当中的传播和发扬。今年全国两会,她继续关注“非遗”传承保护,提交了《关于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提案。她建议以美育教育为载体,拓宽“非遗”传承的有效渠道:
1. 明确教学任务,把“非遗”明确为重要美育教育内容;
2. 完善课程设置,结合本土代表性“非遗”项目,在中小学设置专门课程;
3. 强调实践教学和活动开展,大力开展“非遗”手工体验等活动;
4. 发挥代表性传承人在“非遗”进校园中的作用,形成教学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陈澄:建议在大中小学增设自我生活管理课
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生活劳动技能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带来了《关于增设大中小学自我生活管理课的建议》。
陈澄表示,90后、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为了让孩子尽量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家长都愿为孩子代劳。长此以往当青年一代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卫生、经济和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出现不少“月光族”、“熬夜族”、“外卖族”、“乱脏族”。
陈澄呼吁,在大中小学全面推广和增设生活管理校本课程,从小培养学生个人生活管理能力;并在学生已有的劳动技能课程中增加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让家庭、学校、学生达成共识,保证长效推进机制。
陈澄建议,要按照学龄段,制定不同学习标准、学习目标,并逐级上升要求。在小学阶段,她建议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日常清洁卫生、物品整理与收纳、学会简单的烹饪和生产劳动。到了中学阶段,增设生活管理校本课程,原则上每周不得少于一节课,课程涵盖活动策划、课程指导、实地练习、总结交流等。而在大学阶段,可以制定学生生活管理养成目标,并与学分结合,将在校管理和参与公益实践相结合,通过学校倡导、社团介入、宿管参与,定期组织宿舍星级评选、生活管理评选,奖优罚劣。